上海市:焕发世纪璀璨光彩 展现东方大城魅力|建党百年 城市华章
“提到上海,大家都会说这是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在我看来,海纳百川在于她能包容多少梦想的实现。”电影《大城大楼》导演谢鸣晓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非凡气度。
作为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如今的上海,已成长为中国链接世界的枢纽、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她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更加耀眼的东方明珠。
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城善治:“一网通办”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来,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用“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推动大城治理从基层开始,顶层设计从底层着手,着力做实基层基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出了大城善治的“上海样本”。
2018年,上海实施“一网通办”改革,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
“搞好城市治理,关键要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牛鼻子’工作。”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徐汇区再次率先吹响网格管理升级号角,启动“一网统管”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构建实战平台及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一梁四柱”工作架构,深化区和街镇两级城运中心建设,推出平安指数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精准救助应用场景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2020年4月1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一网通办”要在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上下功夫,加大改革攻坚,不断优化提升。
此后,“一网通办”的故事在上海各个区越讲越生动——
奉贤区推进部门审批职能集中、线下审批服务事项向大厅集中、线上审批服务事项向“一网通办”集中;整合部门职能,建立“许可官”制度,授权其全面负责现场审批办理、内部流转衔接、外部牵头协同,做到风险可控、责任到位;打破审批部门间边界,探索跨部门物理整合,做到“一窗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一个平台管人员、一枚印章管审批”。
据悉,奉贤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6个首创,即首个“24小时不打烊”服务大厅、首台进商场的终端、首台进村居的终端、首创“终端打印证照”、首创“两端融合”模式、首创“自助终端网点”定位小程序。在全市复制推广的基础上,奉贤又从“人无我有”升级到“人有我优”,自助终端办理事项从最初的几十项拓展至1200余项,日均使用人次由最初几十人扩大到现在的日均1000余人,业务办理量从最初日均几十件扩大到现在的日均1500多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奉贤区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在线服务等方式成功引进资生堂等一大批优质项目,一季度新增企业16910户,其中2020年3月新增8619户,较2019年同期增长16.7%,实现了隔离不隔网、隔离不隔心,实现了信息不断、项目不断、工作不断,实现了服务企业的零距离。
2020年初,徐汇区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目标,实施“六个先行”方案(理念先行、体制先行、体系先行、技术先行、实战先行、队伍先行),开展第一轮百日攻坚会战,突出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协同、全时响应,加快构建“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一云汇数据、一人通全岗”的城市治理体系,全力打响“一网统管”先行区品牌,年底正式建成区城运中心,并发布“一网统管”3.0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徐汇区城市治理成效明显,成功创建了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上海市“一网统管”先行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品的发展历程,群众满意度高达99.97%。
今年2月9日,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对今后3年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拓展服务范围,围绕个人事项和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突出场景应用,共推进18大领域97项服务场景应用。
据悉,接下来上海市“一网通办”将全面拓展“衣食住行文教旅”的所有服务场景。在医疗领域,“一网通办”将打造“随申码·健康”,实现预约、挂号、付费、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疫苗接种记录等新应用;出行方面,将打造“随申码·交通”,实现地铁、公交等的“一码通行”,停车“无感支付”;休闲服务方面,计划推出“随申码·文旅”和“随申码·健身”,为游客和运动爱好者提供一键相应场馆的在线预约预定,并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在教育领域,上海将打造全学段教育在线报名和缴费统一入口,云端招聘服务等。
西岸国际人工智能大厦是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列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西岸集团供图西岸集团供图
大城有智:数字化转型
增强城市服务效能
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表现更是领跑全国,不仅率先建成了“双千兆宽带第一城”,还在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成功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成为世界智慧城市优秀标杆。
今年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近日,在上海联通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山栋明表示:“《意见》明确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远景目标。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上海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面向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等六大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
今年年初,徐汇区全面启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接力开展第二次百日攻坚会战,从全区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实战平台会战专班,举全区之力,推动实现从点上盆景向面上风景的转变,不断提高“一网统管”实用实效。
在提高“网上办”能力方面,徐汇区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重新梳理审批规则,加快推进审批流程革命性再造,大力推进政务数据的标化、转化、活化,把审批部门“老法师”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固化成数据,由“凭经验办”变为“凭标准办”“依数据办”,极大提升了审批服务“网来网去”的效率,98.92%行政许可事项、62.69%行政权利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以及夜间施工等4个事项实现了“无人干预自动办理”。
在强化“自助办”延伸方面,徐汇区在全国首创规模化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并向徐家汇商圈、漕河泾园区、建设银行网点、中国邮政网点、徐汇滨江等重要区域延伸,总共布局29个自助服务点、65台自助服务终端,超过730项“一网通办”业务可以通过终端机24小时实现在线办理或申请,让更多企业群众能够享受无人政务大厅带来的便捷。
黄浦区则着眼提质增效,抓创新塑流程,构建形成了高效处置机制。
在强化城运网格信息监督员发现问题作用的基础上,黄浦区进一步明晰楼宇、社区管理职责边界,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依托城运平台、政务微信等,动员楼宇物业、居委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赋予问题发现上报职能,建立线上信息联通、线下工作联动机制,既叠加发现上报问题,也负责末端处置,最大程度缩短区域环境短板问题存在时间。
在推动区域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方面,黄浦区注重在新天地智能化管理建设上持续投入,安装店招倾斜、垃圾箱满溢、占道停车、客流眼、噪音等智能物联场景11类150余处,实施24小时监测预警、系统智能派单、分级联动督办,极大提升发现处置效率。
在推动城运处置流程机制重塑方面,黄浦区突出在减环节、提速度、促合力上下功夫,推动公安、城管、绿容、市场监督、环卫保洁等“多格合一”,形成扁平化指挥、点对点派单、进逼式处置机制,明确散落垃圾5分钟、垃圾箱满溢10分钟、残液冲洗15分钟、暴露大件垃圾20分钟、非机动车占道30分钟内完成处理的时限要求,构建发现预警、派单响应、快速处置、反馈监督闭环流程,提高实战能力和治理效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上海将于7月8日至7月10日举办第四届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大会主题是“智联世界众智成城”,旨在联通汇聚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观点,为全球人工智能协同共治描绘新蓝图,并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等五条街道交汇处的武康大楼。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城有景:探红色基因、
循红色足迹、聚红色传承
上海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底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月24日,上海图书馆珍藏红色文献展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的文献均选自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具有代表性、珍稀性的红色文献,共展出1915年至1949年的各类文献63种,97件。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初版与二版实物是本次展览一大亮点。1920年8月,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里,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这是《共产党宣言》首次以完整的面貌传入中国,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希望广大读者们能够通过这些馆藏红色文献,管窥先进思想在中国大地传播发扬的过程,也能看到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以“星火汇聚百年荣光”为主题,以探红色基因、循红色足迹、聚红色传承为主轴,推出一系列红色线路和百项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寻访初心之地、沿承前行之歌、讴歌人民之城,感受百年不变的“初心”。
为了能让更多市民游客探寻红色印迹,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星火汇聚百年荣光”红色宣传折页,引导市民打卡徐汇红色地标,从徐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体悟上海红色文化的魅力。自5月1日起,市民游客可在徐汇近20个文化场馆领取红色宣传折页,按图索骥走进徐汇的梧桐深处,感受百年不变的“初心”,寻找信仰与荣光的力量。
“无论是团队探寻,还是个人寻访,都可以通过宣传折页上的不同线路和地标,在岁月回眸中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持,缅怀和传颂红色精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其中一处红色印迹正是坐落于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楼。
百代小楼始建于1921年,是一幢带有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和百年唱片业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唱片业摇篮和红色音乐圣地。悠悠岁月中,百代小楼最为耀眼的贡献就是在这里首次灌制《义勇军进行曲》,并正式唱响。
4月30日,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的揭牌仪式拉开了徐汇百项活动的序幕。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百代小楼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的史实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展现徐汇红色文化底蕴,挖掘城市精神华彩,打造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让这个传奇之地成为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新时代特征的又一文旅体验新亮点、新产品。
此外,徐汇区艺术馆精心打造的《前行之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以聂耳的音乐作品为线索,通过聂耳与作家、艺术家、电影人等文化名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物风采,用静态展品与沉浸式音乐多媒体情景剧有机结合的方式,串联起徐汇的红色旅游资源,让观众在丰富的观展的体验中逐渐进入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黄浦区教育局、团区委聚焦青少年群体,立足百年渔阳里红色阵地,线上线下联动。出版首本青年团史连环画《画说新渔阳里6号》,接续开发首本青年团史同名绘本,联合东方网、小红书等开发渔阳里文创,打造红色文化与时尚文化融合的渔阳里青春IP;联合老渔阳里开展“青春放歌@渔阳里”,唱响更多爱党爱国的心声;策划“渔阳百物记”,讲述更多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黄浦区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团组织共同组建“新青年”讲师团,平均年龄28岁的100名青年讲师开展百堂党史宣讲。特邀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传委员会副主任余江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人事科副科长朱彬作为特邀讲师,以历史亲历者和历史创造者的视角为青少年讲述创业立业的苦难辉煌及复兴振兴的砥砺奋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黄浦区再度集结“黄浦少年说”,新一批251名黄浦少年接续寻访红色地标,遍布全区14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发起“青年寻里”红色行走,各界青年寻访红色里弄。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刘唤宇
■编辑:杜汶昊